“职教伉俪”绽放边陲小镇——记辽宁援疆支教教师夫妻于军和卫芳
- 发布日期:2017-02-09
- 浏览次数:567
“无穷的远方,无数的人们,都和我有关。”从沈阳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上,看到鲁迅先生书中的这句话,记者想到此去要采访的辽宁援疆教师于军和卫芳,竟蓦然心动!这夫妻二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长援疆支教时间,难道也是因为,在那遥远的地方,有一所学校、一群人和他们有关吗?
他帮助一所学校走出困境。进疆之前,于军已经在职教战线摸爬滚打28年,在盘锦市北方工业学校做教务处主任近20年,业界评价他是“盘锦教育战线不可多得的职教精英和创新型人才”。
2014年3月7日,于军进疆履职的当天晚上,塔城地区和丰职业技术学校筹建委员会主任迫不及待地找到于军。当时,学校处于初创阶段,正在限期整改之中。由于师资严重短缺,各项教学资料准备不足,学校未能通过2013年底自治区教育厅的评估,办学被亮黄牌。如果第二次评估仍然无法通过,学校前途不可预知。
顾不上休整,于军第二天就来到学校,立刻进入工作状态,承担起评估中最核心、最棘手的教学文件撰写工作。
筹建中的和丰职业技术学校,领导班子成员都没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,仅有的10余名教师要么是临时从普通中学、小学借调来的,要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。于军果断决定,先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文件制定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,再为大家一一理清材料撰写思路。
还有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摆在面前。开学一个多星期了,全校因为没有一个能胜任专业课的教师,所以无法正常开课,只好每天拉着200多名学生到企业去参观。
就这样,“计算机绘图”和“机械基础”两门课的授课任务也落在于军肩上,两个班级,每周14节课。白天,于军在备课、上课和批改作业中不停忙碌。晚上,他才有时间撰写评估材料。除了撰写机电专业教学文件,他还要逐个指导、审核其他教师的资料。鏖战近两个月,他完成了机电、焊接等5个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及各门学科教学大纲、实验和实训指导书等材料,共计80余万字。与此同时,于军还在15天内编写了《塔城地区和丰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(2014—2018)》。这些都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历经两次评估,和丰职业学校终于获得“户口”,并于2014年9月23日正式挂牌。举校欢庆建校之际,于军却陷入沉思:学校仅有10余名毫无职教经验的教师,且设备短缺、资金不足,怎么生存和发展?他不敢有丝毫的放松,开始运作学校未来发展最难也是最艰巨的工作,就是全面启动实训基地和培养“双师型”教师。
她的到来让学校羽翼渐丰。短短2个月内,由于超负荷工作、长时间坐着,于军硬生生地把臀部坐出一个粉瘤,一拖再拖,直到把瘤子拖成鸡蛋大小才不得不去医院。于军把电话打给万里之外的妻子卫芳,卫芳当时心里“咯噔”一下。一起生活快30年,她太了解于军了,万事不求人,看来,他是有挺不过去的事了!
当卫芳匆匆收拾行装,赶到盘锦援疆工作队驻地宿舍大门时,已是凌晨时分。见到妻子,趴在沙发上的于军,苍白的脸上堆满笑容。
卫芳后来才弄明白于军当时笑容的含义:终于有人给学生们上课了!原来,于军住院时,两个班100名学生还有一个月就要期末考试了,但是学校现有教师中没人能代课。于军心里难安,想到了卫芳。当年,他俩一同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读书,学的都是机械制造专业。工作后,俩人都是学校教学骨干。
第二天,卫芳来到和丰职业技术学校,转天就开始替于军上课。此后一个月里,她白天上课,晚上照顾于军。学生们放假了,于军康复了,卫芳也开始准备回程。
学校领导来了,跟卫芳说:“我们学校只有10多名教师,没有懂技术的‘双师型’教师,请求您留下,帮我们解决燃眉之急!”“职业学校没有‘双师型’教师哪成?新教师没人指导怎么办?娃娃们学不到技术如何生存?”一生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卫芳瞬间涌起强烈的使命感。
经过多次申请,卫芳也成为援疆教师。2014年9月新学期开学,她开始在和丰职业技术学校讲授“机械制图”“计算机绘图”“机械基础”三门专业课。她耐心指导、通俗易懂的讲练模式深受学生欢迎。
初创中的和丰职业技术学校,实训教学处于瘫痪状态,因为不懂,没人敢碰实训厂房里的设备。于军刚到学校没多久就跟校领导提出主抓实训教学,卫芳到来后,他俩把机械设备一台台擦干净,逐一调试。为解决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,他们还亲自设计,并利用休息时间制作了电工、钳工操作台,短短几天,就盘活了全部实训资源。
接下来,于军和卫芳指导教师们编写实训方案,并尽可能多地开设实训课。夫妻二人相互支持、相互鼓励,实训课就这样坚持下来。
新建学校师资严重匮乏,夫妻俩为学校长远之计考虑,陆续组建起20人的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全力投入,重点培养。他们通过创建“校本培训打基础,校外培训强技能”的培养模式,同步开展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培训。
采矿专业本科毕业的安劭军,刚开始不会讲课,也不知道讲什么。卫芳手把手教他修改教案、设计教法、制作教具,甚至连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帮他设计好。跟卫芳学习两年,安劭军已经成为采矿专业的骨干教师。
目前,由于军和卫芳培养的这支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已初步具备“双师”能力,并且全部顶岗带课,成为学校专业课教学的顶梁柱。
他们的职业理想逐渐变成现实。于军网名叫“绽放”,他QQ空间里有这样一句话:“作为具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,为新疆培养一流教师队伍、创建一流职业学校,这是我们夫妻最大的职业理想。”
直到今天,和丰职业技术学校还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“双师型”教师,但于军夫妇重点培养的那20名教师再经过3年培训,必将破茧成蝶。学校党委书记巴特乔龙最担心的是哪一天于军真的离开学校。他毫不隐晦地说:“现在学校根本离不开于军。没有于军,学校教学工作就很难进行!”
2015年7月,于军援疆到期,但受援学校艰难跋涉的现状让他放心不下,全校师生的诚意挽留令他难以割舍。于是,他申请继续援疆。卫芳也毫不犹豫地选择夫唱妇随,她一直戏称自己是于军“搭来的”。
就这样,夫妻二人一次接一次地选择留在新疆边陲小镇和什托洛盖,这学期又第三次向组织递交援疆申请。
“我党龄20年,再苦再累再困难都不怕,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劲儿使不上。”在于军心里,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实现职业理想的平台,除此,别无他求。
进疆3年,夫妻俩早已习惯与孤独寂寞为伴。而人在他乡,难免对家人牵肠挂肚。儿子计划出国留学,于军除了把所需资金打到儿子卡上外,什么忙都帮不上。说到此事,卫芳至今还眼睛红红地感叹自己对不起孩子。但是,当话题转到新疆学生时,卫芳的脸上又灿烂起来。
跟于军和卫芳聊和丰职业技术学校,他俩一口一个“我们学校”。而聊起援疆的辛苦,他俩几乎异口同声地说:“我们不觉得苦,我们热爱这片土地,热爱这所学校。正是这所学校,让我们的职业理想一点点变成了现实!”
他帮助一所学校走出困境。进疆之前,于军已经在职教战线摸爬滚打28年,在盘锦市北方工业学校做教务处主任近20年,业界评价他是“盘锦教育战线不可多得的职教精英和创新型人才”。
2014年3月7日,于军进疆履职的当天晚上,塔城地区和丰职业技术学校筹建委员会主任迫不及待地找到于军。当时,学校处于初创阶段,正在限期整改之中。由于师资严重短缺,各项教学资料准备不足,学校未能通过2013年底自治区教育厅的评估,办学被亮黄牌。如果第二次评估仍然无法通过,学校前途不可预知。
顾不上休整,于军第二天就来到学校,立刻进入工作状态,承担起评估中最核心、最棘手的教学文件撰写工作。
筹建中的和丰职业技术学校,领导班子成员都没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,仅有的10余名教师要么是临时从普通中学、小学借调来的,要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。于军果断决定,先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文件制定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,再为大家一一理清材料撰写思路。
还有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摆在面前。开学一个多星期了,全校因为没有一个能胜任专业课的教师,所以无法正常开课,只好每天拉着200多名学生到企业去参观。
就这样,“计算机绘图”和“机械基础”两门课的授课任务也落在于军肩上,两个班级,每周14节课。白天,于军在备课、上课和批改作业中不停忙碌。晚上,他才有时间撰写评估材料。除了撰写机电专业教学文件,他还要逐个指导、审核其他教师的资料。鏖战近两个月,他完成了机电、焊接等5个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及各门学科教学大纲、实验和实训指导书等材料,共计80余万字。与此同时,于军还在15天内编写了《塔城地区和丰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(2014—2018)》。这些都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历经两次评估,和丰职业学校终于获得“户口”,并于2014年9月23日正式挂牌。举校欢庆建校之际,于军却陷入沉思:学校仅有10余名毫无职教经验的教师,且设备短缺、资金不足,怎么生存和发展?他不敢有丝毫的放松,开始运作学校未来发展最难也是最艰巨的工作,就是全面启动实训基地和培养“双师型”教师。
她的到来让学校羽翼渐丰。短短2个月内,由于超负荷工作、长时间坐着,于军硬生生地把臀部坐出一个粉瘤,一拖再拖,直到把瘤子拖成鸡蛋大小才不得不去医院。于军把电话打给万里之外的妻子卫芳,卫芳当时心里“咯噔”一下。一起生活快30年,她太了解于军了,万事不求人,看来,他是有挺不过去的事了!
当卫芳匆匆收拾行装,赶到盘锦援疆工作队驻地宿舍大门时,已是凌晨时分。见到妻子,趴在沙发上的于军,苍白的脸上堆满笑容。
卫芳后来才弄明白于军当时笑容的含义:终于有人给学生们上课了!原来,于军住院时,两个班100名学生还有一个月就要期末考试了,但是学校现有教师中没人能代课。于军心里难安,想到了卫芳。当年,他俩一同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读书,学的都是机械制造专业。工作后,俩人都是学校教学骨干。
第二天,卫芳来到和丰职业技术学校,转天就开始替于军上课。此后一个月里,她白天上课,晚上照顾于军。学生们放假了,于军康复了,卫芳也开始准备回程。
学校领导来了,跟卫芳说:“我们学校只有10多名教师,没有懂技术的‘双师型’教师,请求您留下,帮我们解决燃眉之急!”“职业学校没有‘双师型’教师哪成?新教师没人指导怎么办?娃娃们学不到技术如何生存?”一生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卫芳瞬间涌起强烈的使命感。
经过多次申请,卫芳也成为援疆教师。2014年9月新学期开学,她开始在和丰职业技术学校讲授“机械制图”“计算机绘图”“机械基础”三门专业课。她耐心指导、通俗易懂的讲练模式深受学生欢迎。
初创中的和丰职业技术学校,实训教学处于瘫痪状态,因为不懂,没人敢碰实训厂房里的设备。于军刚到学校没多久就跟校领导提出主抓实训教学,卫芳到来后,他俩把机械设备一台台擦干净,逐一调试。为解决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,他们还亲自设计,并利用休息时间制作了电工、钳工操作台,短短几天,就盘活了全部实训资源。
接下来,于军和卫芳指导教师们编写实训方案,并尽可能多地开设实训课。夫妻二人相互支持、相互鼓励,实训课就这样坚持下来。
新建学校师资严重匮乏,夫妻俩为学校长远之计考虑,陆续组建起20人的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全力投入,重点培养。他们通过创建“校本培训打基础,校外培训强技能”的培养模式,同步开展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培训。
采矿专业本科毕业的安劭军,刚开始不会讲课,也不知道讲什么。卫芳手把手教他修改教案、设计教法、制作教具,甚至连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帮他设计好。跟卫芳学习两年,安劭军已经成为采矿专业的骨干教师。
目前,由于军和卫芳培养的这支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已初步具备“双师”能力,并且全部顶岗带课,成为学校专业课教学的顶梁柱。
他们的职业理想逐渐变成现实。于军网名叫“绽放”,他QQ空间里有这样一句话:“作为具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,为新疆培养一流教师队伍、创建一流职业学校,这是我们夫妻最大的职业理想。”
直到今天,和丰职业技术学校还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“双师型”教师,但于军夫妇重点培养的那20名教师再经过3年培训,必将破茧成蝶。学校党委书记巴特乔龙最担心的是哪一天于军真的离开学校。他毫不隐晦地说:“现在学校根本离不开于军。没有于军,学校教学工作就很难进行!”
2015年7月,于军援疆到期,但受援学校艰难跋涉的现状让他放心不下,全校师生的诚意挽留令他难以割舍。于是,他申请继续援疆。卫芳也毫不犹豫地选择夫唱妇随,她一直戏称自己是于军“搭来的”。
就这样,夫妻二人一次接一次地选择留在新疆边陲小镇和什托洛盖,这学期又第三次向组织递交援疆申请。
“我党龄20年,再苦再累再困难都不怕,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劲儿使不上。”在于军心里,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实现职业理想的平台,除此,别无他求。
进疆3年,夫妻俩早已习惯与孤独寂寞为伴。而人在他乡,难免对家人牵肠挂肚。儿子计划出国留学,于军除了把所需资金打到儿子卡上外,什么忙都帮不上。说到此事,卫芳至今还眼睛红红地感叹自己对不起孩子。但是,当话题转到新疆学生时,卫芳的脸上又灿烂起来。
跟于军和卫芳聊和丰职业技术学校,他俩一口一个“我们学校”。而聊起援疆的辛苦,他俩几乎异口同声地说:“我们不觉得苦,我们热爱这片土地,热爱这所学校。正是这所学校,让我们的职业理想一点点变成了现实!”
上一篇:
市辽东湾二小走访贫困学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