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向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“痛点”—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解读之四
- 发布日期:2018-02-26
- 浏览次数:436
《开云(中国)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》一发布,便让无数教师感受到教师发展的春天到了。“尤其是《意见》将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单列,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释放了更多的政策善意和活力。”山东省昌邑一中校长张景和兴奋地对记者说。
《意见》涉及师资配备、人事管理、编制管理、招聘制度、岗位设置、职称评审等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方方面面,找准了当前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的“痛点”。《意见》如何聚焦教师管理中“一抓就死,一放就散”的问题,精准实施破解之策?今后在具体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落地时,将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?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和部分专家、教师。
编制改革:从人不够、流不动到动态管理
“有个别小学师生比甚至达到了1∶25,而在初中,有的学校师生比则不足1∶5。”就在几年前,山东省沂南县教体局局长李道宽还被教师编制问题困扰。
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沂南县,前些年因出生率波动导致初中生源减少、乡镇初中学校合并,出现了初中教师富余、小学教师不足的情况。但由于编制、岗位核定到校,城乡之间、学段之间、学校之间人员难以调整,教师无法及时分流。
人不够、流不动、补不足,这是很多地方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。如今,这个问题已经有了“药方”。《意见》指出,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。根据教育发展需要,在现有编制总量内,统筹考虑、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,盘活事业编制存量,优化编制结构,向教师队伍倾斜,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,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。
“一分设计,九分落实。”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宁本涛看来,有效落实和解决中小学教师编制问题,需要赋予教育部门一定的编制权,坚持“确保运行,动态调整”的“分类分校”实施原则。
“首先要解决认识统一的问题。”重庆市江北区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认为,长期以来,编制、人社等部门将教师作为事业单位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,按照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》进行管理。这种做法容易忽略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的自身规律,弱化了教师岗位的特殊性、基础性,以致于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。未来落实,需要编制、人社等部门把思想统一到《意见》精神上来,在定位上对教师实行有别于一般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理念、模式。
“县管校聘”改革: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
《意见》指出,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,实行义务教育教师“县管校聘”。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、校长交流轮岗,实行教师聘期制、校长任期制管理,推动城镇优秀教师、校长向乡村学校、薄弱学校流动。实行学区(乡镇)内走教制度,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给予相应补贴。
宁本涛认为,把“县管校聘”写进《意见》是一大亮点。他说:“‘县管校聘’试图通过把人事管理权与单位用人权分开、教师从‘学校人’变成‘系统人’的制度变革,进一步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。”
实际上,教育部已在全国启动了两轮“县管校聘”的国家级示范区建设。李大圣说:“改革这两年遇到的问题和难点,也正是《意见》所解决的问题。”
李大圣说:“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,探索“县管校聘”管理制度,实现均衡优质发展,就与当前编制、岗位核定以学校为单位管理的现状相违背,编制管理、岗位设置政策制约了教师流动。如何解决好人事政策之间的协调,人事管理与教育发展匹配的问题,是一大困难。”
同时,“县管校聘”也对教师管理模式提出挑战。李大圣说:“教师受传统的‘学校人’观念影响,受家庭、交通、工作环境等客观条件制约,参与交流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。加之由于教师集中统一管理,对学校内部管理提出了新要求,在职称评审、年度考核、绩效考核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,对教师的约束和激励措施必须加强和完善。”
人事制度改革:由“多头管理”变“相对集中统筹”
《意见》对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作出了规定,其中包括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、推动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、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。
完善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,一直是学校多年的呼声。《意见》规定,严格教师准入,提高入职标准,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,根据教育行业特点,分区域规划,分类别指导,结合实际,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,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,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,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。 在宁本涛看来,这样的政策初衷是,为今后5到15年打造一支高素质、专业化、双师型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严把教师“入口关”。同时宁本涛也指出,未来落实要防止出现“劣币驱良币”的考试招录困境。“要招聘到真正适合教师岗位的人才,而不是适合考试的人才。”
李大圣说:“落实这一政策,关键的问题是实现准入标准、进人方式、考核内容的高度匹配,实现由管理向指导、监管的转变。具体讲,一方面,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要求要体现教育规律和岗位特点,教师资格考试考核、注册要围绕这一导向,教师选拔招聘的科目、方式要优化,不能‘一刀切’和‘一个模子’;另一方面,主管部门在教师准入、招聘职责上,要从单纯管理向指导监督转变,不能再一管到底,而是重点把握教师资格、教师岗位的标准和条件,在招聘方式、内容上赋予学校充分自主权。”
职称制度改革既是广大教师关心的内容,也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重点,其中涉及中小学和高等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。
宁本涛认为,对中小学教师和校长来说,此次职称改革最大的亮点是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、高级教师岗位比例,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。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,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。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,拓展职业发展空间,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。
李大圣说:“从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,人事管理改革必须加强县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的统筹权,由‘多头管理’变为‘相对集中统筹’。”